剑桥的星空 1

美国科学新闻记者黛布拉?布鲁姆所著《猎魂者》,在第二章“勇者无畏故不信”末尾写道:“一八七一年十二月的一个夜晚,迈尔斯和西季维克走在剑桥校园里,天气十分寒冷,空气很清新,却也如冰水般刺骨。头顶上,星星密布,无数小小的银色闪点看来如此遥远,如此不可触及。”

迈尔斯和西季维克是谁?

“英国灵魂与精神研究学会”第一届主席为西季维克;迈尔斯和盖尼负责研究灵异幻象;威廉?主导“意念传递研究分会”;诺拉?西季维克——顾名思义,她是西季维克的妻子,具有数学天赋,身为统计学家,被任命负责调查鬼魂。在此人事安排中,还需要对威廉?说几句。威廉?,生于一八四四年,都柏林皇家科学学院的教授,研究项目为铁合金的电磁性,曾经在一八七四年英国科学会主席约翰?廷德尔的实验室工作,可想而知,进入灵学界激起了导师何等样的愤怒,约翰?廷德尔的愤怒代表着整个正统科学界的反应。

那是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,标志性的事件大约可说是一八五九年,查尔斯?达尔文发表《物种起源》,挑战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,引起科学与宗教的大论争,其中最著名的一场舌战发生在一八六零年,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与牛津地区大主教之间。与此同时,法国化学家路易斯?巴斯德创立了现代微生物学,发明巴氏杀菌法;瑞典化学家阿尔弗烈德?伯恩哈德?诺贝尔发明;美国发明家托马斯?阿尔瓦?爱迪生发明电灯……一项项新发现证明着世界的物质性,犹如水落石出,隐在未明中的存在显现实体,那全是可触摸可感受而且可解释的,人类的认知大大地进步了,称得上是启蒙。然而,另一种怀疑悄然降临,那就是当一切存在全被证实来自于物理法则,人们是更幸福了还是不够幸福?由于西季维克出身的宗教背景,他天然倾向于相信存在着更高的意志,使人心生敬畏,从而能够约束行为,这便是道德的缘由吧。他追崇并以承继的先师康德,描绘引发敬畏之心的说法是:“头顶满天星斗,及其内含的道德法则。”在亲手组建的“英国灵魂与精神研究学会”里,西季维克负责的始终是务虚的部分,也就是理论建设,这可见出他对“研究学会”寄予的希望,希望能够提供给他材料,证明在实有的同时,还有一个无形的空间。在唯物主义的大时代里,勿管信不信的,人们全都服从一条原则,就是耳听为虚、眼见为实,倘若承认乌有之乡,那就是倒退。

再来看看“研究学会”组建之开初,主创者几乎平分为两部分人:一是具有宗教背景的人文学家,比如西季维克,迈尔斯;二是科学家,比如,诺拉,还有诺拉的姐夫,著名物理学家瑞利勋爵,化学家威廉?克鲁克斯,达尔文《进化论》合著人、自然主义者阿尔弗雷德?罗素?华莱士,等等。颇有意味的是,有一大帮作家跟进,比如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英国桂冠诗人阿尔弗雷德?丁尼生;艺术评论家约翰?罗斯金,他在一八五三年到一八五九年关于绘画、建筑、设计的演讲,以《艺术十讲》为书名,于二零零八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;《爱丽斯漫游奇境》的作者查尔斯?道奇森;美国作家马克?吐温;弗吉尼亚?伍尔芙的父亲莱斯利?史蒂芬——《英国传记大辞典》编辑之一,等下一个世纪开始,将会以这个家庭为中心而辐射形成著名的布鲁姆斯伯里集团……我想,这三种人群其实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愿望:科学家追求真相;哲学家企图在实证世界内再建设一套精神体系,以抵制道德虚无主义;文学家总是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物,他们本来就生活在虚拟中,灵学研究的对象,在某种意义上,与想象力不谋而合。

“英国灵魂与精神研究学会”成立之后半年的光景,一八八二年深秋,一个美国人来到伦敦,他就是哈佛大学威廉?詹姆斯教授。威廉?詹姆斯医学出身,然后专攻心理学,几乎是与英国剑桥那拨灵学研究者同时,他也开始对超自然现象产生兴趣。从《猎魂者》的描写来看,詹姆斯的家庭令人想到英国作家奥斯卡?王尔德的小说《坎特维尔鬼魂》。新任的美国公使来到英国,住进历史悠久的坎特维尔庄园,和许多老宅子一样,庄园里阴气森森,出没着一个冤鬼。始料不及的是,鬼魂留下的血迹,被这家的儿子用平克顿牌的去污剂擦拭一净;受鬼魂惊吓随时要昏厥的老管家太太,公使以索赔的法律手段治好了她的神经衰弱症;每每在夜间响起的锁链镣铐声,来自新大陆的房客赠送给一瓶旭日牌润滑油;至于时不时的凄厉惨笑,则轮到公使夫人出马了,她开出的是一服肠胃药,专对付消化不良引起的打嗝……总之,这古老鬼魂的所有伎俩都在美国人新派的物质主义跟前失效。老詹姆斯就是一个富有的持无神论观念的美国人,纠缠他不放的不是“坎特维尔”勋爵庄园里那个老衰鬼,而是生于一六八八年,死于一七七二年的瑞典人史威登堡。这位北欧金属技师,做过艾萨克?牛顿和埃德蒙?哈雷的学生,前者发现著名的牛顿定律,后者的名字则用来命名一颗卫星。而正当人生飞黄腾达时候,却放弃科学事业,走入虚枉的类似邪教的信仰世界。他声称要重新诠释《圣经》,自称上帝委以先知的使命。然而,老詹姆斯远不如那个美国公使幸运,能够轻松将鬼魅搞定,少年时遭遇一场不测而导致终身残疾,尽管只是出自鲁莽的淘气,可却让他体味到命运的无常,史威登堡大约就是在这背景下引入生活,具体表现为“不可预知性”的人生观念,它使詹姆斯一家都处在动荡不安的情绪里。这种粗糙简单的结论到了威廉?詹姆斯,经过科学和人文教育的陶冶提炼,深刻为一种世界观。这世界观就是史威登堡的对应理论,用《猎魂者》里的话说——“在这个世上的物质生活和灵魂世界之间存在切实关联,有不可见的线索将两个世界的居住者们扣在一起。”

当威廉?詹姆斯来到英国,住在弟弟亨利?詹姆斯的公寓里——亨利?詹姆斯作为一个作家的事业,正在崛起之时,可说蒸蒸日上,以后的日子里,将会写作一本小说,名叫《螺丝在拧紧》。在现实主义文学史观里,它是被纳入十八世纪后期的哥特小说流派,而到了现代的文学分类里,它不折不扣就是一本灵异小说,或者说惊悚小说。但是,倘若了解亨利与威廉这一对詹姆斯兄弟的亲缘关系,继而再了解威廉?詹姆斯的思想探索,以及当时英美科学界所发生的这场边缘性质的革命性研究,才会明白《螺丝在拧紧》真正意味着什么。亨利?詹姆斯有个英国朋友,正是埃德蒙?盖尼,“英国灵魂与精神研究学会”组建者之一,专负责灵异现象的领域,亨利自然会介绍认识哥哥威廉。这一个邂逅,不仅使两人彼此找到知音,还将英国和美国两地的灵魂研究从此联络起来。三年以后的一八八五年,“美国灵魂与精神研究学会”成立,与英国研究学会的建制同样,亦是由正统科学家领衔,担任会长,那就是天文学家西蒙?纽科姆,是为强调主流科学精神,表明将以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。然而,这个想法很快就被证明是过于天真了。西蒙?纽科姆的专业方向是分析测量计算太阳、月球、行星的运动,还有光速和岁差常度,是以精确为要义,而灵魂和精神研究最大的疑问在于采证,一切都是在无形中进行,假定与想象是推论的主要方式。我觉得,细看英国和美国两个研究学会的成员组合,大约也可见出这两个民族的不同性格。相对英国学会的人员成分,美国学会中有科学家和哲学家两部分是没错了,但至少从《猎魂者》书中记载,没看见如英国学会那样,拥有一个文学群体。看起来,美国要比英国更加纯科学,多少有些一根筋,新大陆的人民显然思想单纯。而古老不列颠则比较浪漫,于是更有弹性,能够变通,在灵魂研究来说,余地就大得多。就好比王尔德《坎特维尔鬼魂》中描写的,美国人远比英国人不信邪,这也预示着,美国学会的工作比英国学会将要经历更多的挫折。

已经说过,灵魂研究的采证是最大的问题,它很可能取消整个学说的安身立命。关于那些超自然的现象,作为传闻实在是太多了,除去本书中所列举的那些,在其他作家的笔下,也有过记录和描写。捷克诗人亚罗斯拉夫?塞弗特的回忆录《世界如此美丽》,有一章,名叫“积雪下的钥匙”,写二次大战之前,诗人居住在布拉格,住宅的院子由一扇临街大木门锁着,古老的门锁钥匙很巨大,几乎有一公斤重,携带十分不便,所以他们常常是将它藏在门底下的沟槽里,探进手就摸得到。可是,在一个雪夜里,松软的积雪填满了沟槽,将钥匙深埋起来。诗人,当时还是一位年轻的编辑,不得已只能拉响门铃。过了几分钟,照例是,睡眠最轻的房屋管理员,一位老奶奶,穿过院子来开门,也是照惯例抱怨和数落了一番。当他进了屋,将遭遇告诉妻子,妻子却大骇道,老奶奶已在当晚去世,就停灵在小客厅里。你要说当事人是诗人,诗人总是有着丰富的想象力,难免会混淆虚实,亦真亦幻。比如,《猎魂者》中特别提到的马克?吐温的一个梦境。在他成为作家马克?吐温之前,是水手赛缪尔?克莱门斯,和他的弟弟亨瑞?克莱门斯一同在密西西比河上的蒸汽轮船接受培训,有一晚,赛缪尔做了一个可怕的梦,梦见弟弟亨瑞躺在棺材里,胸膛上盖满鲜花。这个梦境在三天之后变成现实,轮船锅炉爆炸,亨瑞去世了,入殓的情景与梦中一模一样。这个事故被作家后来写进他的长篇《密西西比河上》,第二十章中的一节,题名“一场祸事”。马克?吐温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描写了那场可怕的灾难,八个锅炉爆炸了四个,一百五十人死亡。当时兄弟俩在密西西比河上分手,弟弟在宾夕法尼亚轮,哥哥则在晚两天启程的拉赛轮。一路上不断从孟斐斯报号外得到消息,一会儿说他的小兄弟幸免,一会儿又说受伤,这一次没说错,事实上,是致命的重伤,被安放在孟斐斯的公众大会堂挨着弥留的时光,“第六天晚上,他那恍恍惚惚的心灵忙着想一些遥远的事情,他那软弱无力的手指乱抓他的被单。”假如认为作家的经验不能全当真,那么科学家呢?我亲耳听一位早年留学剑桥,师从诺贝尔物理奖金获得者,专事基因研究,中国科学院院士描述所亲历的一件往事。那还是在他幼年时候,因母亲重病,被送到相隔数条马路的外祖父母家中生活,一日下午,他与邻居小伙伴在弄堂里打玻璃球玩。下午的弄堂十分寂静,忽然间,却觉有人,一个男人,伏在他身边说道:你怎么还在淘气,你妈妈不行了!抬头一看,并无他人,起身飞奔回家,外祖父正接起电话,母亲那里报信来了。一个科学工作者,一生以实证为依据,他的讲述应当要比艺术者更为可信的。

对神秘的事物好奇是普遍的人性,每个小孩子都曾经在夜晚,浑身战栗着听过老祖母的鬼故事,如何分辨哪些是真实发生,哪些又是臆想?为了听故事的快感,宁愿相信是真的,可一旦要追究,却又都落了空,发誓赌咒,究竟也无奈何举不出一点凭据,最后只得任其遁入虚妄。而猎魂者们就是要从虚妄中攫取实体,听起来颇为荒谬,极可能劳而无功,但是,假如将其视作对人类智慧的挑战,就不能不承认勇气可嘉。

倘若说,这一代灵学研究者确实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接近于实证的材料,那么有两个人物是关键性的。一是剑桥圣约翰学院学生,澳大利亚人理查德?霍奇森;二是波士顿一名小业主的妻子,利奥诺拉?伊芙琳娜?派普太太。前者是灵学研究者,后者是灵媒。我相信有关他们的记录一定收藏在某个重要的专业机构里,将会在某一个重要的时刻被展示,而当下他们在这本非虚构类的大众阅读书籍中的出场,多少染上文学的色彩。理查德?霍奇森出生于墨尔本一个商人家庭,先在墨尔本大学修法律学士学位,终因提不起兴趣转向哲学,成为西季维克的学生。他天性崇尚自然和诗歌,或许是这两条,使得西季维克下定决心要引他加盟灵学研究。灵学研究带有空想的成分,或者说是浪漫主义的性格,在严谨的科学者看来,不免是离谱了。但从另一方面来说,它又是向认识领域的纵深处开发,存在的物质性挡住了去路。科学锲而不舍、再接再厉,将一切现象全解释与证明为实有,世界成为铜墙铁壁,而你分明感觉到另有一个无形的疆域,忽隐忽灭,闪烁不定。

对于这虚妄的存在,中国人的态度要比西方人灵活得多,我们更承认现实,甘于将它置放在它该在的地方。当进行抽象认知的时候,决不会错过它,哲学里有老庄,文学里有志异;但轮到现实秩序时候,则是“子不语怪力乱神”,这一些又凭借中国民间社会普遍的诗意性和谐地共存于一体。也因此,那一个灵异的所在,于中国人留下的多是抒情的篇章。我很欣赏明代徐渭的一则笔记,“记梦”,写梦中来到青山幽谷之间,见一道观,欲走入,却遭观主婉拒,说这不是你的家,然后又取出一本簿子,翻开检索一番,说:你的名字并不是“渭”,而是“哂”。《红楼梦》太虚幻境,更是一个大境界。《牡丹亭》的生死两界,则更加自由随意,带有瓦肆勾栏的佻跶韵致。而在西方二元论的思想体系,却此是此,彼是彼,非此即彼,定要搞个一清二白。即便是产生于近代的电影工业,其中的惊悚片,人鬼两界也是划分严格,不像中国的鬼故事,界限相当模糊,只需要一两点条件,便可互通往来。

我想,理查德?霍奇森最后被老师西季维克说动,参加“灵魂与精神研究学会”,不止是出于诗人的爱好幻想的浪漫天性,更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唯物精神,要将未知变成已知。理查德?霍奇森接受西季维克的委派,着手调查计划,第一步就是去到印度孟买。印度是一个奇异的地方,似乎天然与灵魂有涉,它对存在的观念比中国人更要广阔与宽泛。在他们的世界里,有形无形,是没有边界的,任何的发生,哪怕只是一个闪念,都是事实。所以,霍奇森去往印度就像是履行一个仪式,象征着他从此踏上一条不归路,虽然这一次出行本身并没有什么收获。霍奇森去孟买专为会见一位灵媒,布拉瓦斯基夫人,俄罗斯人,曾在西藏居住,据称与喜马拉雅山的神有心灵沟通。听起来,她真是采灵异之气场集大成,对于急切需要信仰的教众,这已经足够有说服力了,但到了霍奇森这里,就没那么容易过关。结论很快出来了:“彻头彻尾就是场骗局!”

在这之前几十年里,就不断涌现灵媒问世:纽约州海德丝村的福克斯姐妹;从爱丁堡移民到美国纽约的修姆;能用意念摆布家具物件,水牛城的达文波特兄弟——为测试他们的超自然能力,哈佛大学调查团将他们捆得结结实实,关在封闭的密室中,观察动静如何产生。这让人想到魔术师哈里?霍迪尼,从锁链中脱逃。这一幕魔术十分悚然,似乎暗示着幕后有着残酷的真相,比如脱臼之类的身体摧残。就在本书中,写到达文波特兄弟中的一位,曾经向魔术师哈里?霍迪尼坦白所谓“特异功能”里的机关,而霍迪尼推出从手铐中脱逃的表演,是在之后的一八九八年,两者间的关系就很难说了。总而言之,这些灵媒的命运大体差不多,先是被灵学研究者检验,检验的结果多是无果。我以为一方面因为他们自己无法掌控异能的显现,免不了就要弄虚作假,自毁信誉;另一方面也是勿论真假,研究者都不知道下一步该把他们怎么办,又如何将研究进行下去,只能放任他们于江湖。其中有能耐如布拉瓦斯基夫人,建立起一套理论和组织系统,成为职业灵媒,而更普遍的下场是在杂耍班子里挣钱糊口。与此同时,降神会大量涌现,几乎成为社会时尚,降神会的副产品就是魔术,从中收获形式和内容的灵感,多出许多玩意儿。先前提到的达尔文进化论合作者华莱士,一八七五年在府上举行降神会,转瞬间客厅里鲜花怒放,我们知道,一直到今天,许多魔术是以百花盛开作一个繁荣的谢幕。上足当的霍奇森联手魔术师戴维,举行降神会,然后揭露实情,是企图用排除法来正本清源,以筛选出可靠的证据。而他内心已不再相信,其实他从来不曾真正相信过,会有非物质灵魂这东西的存在,参加调查研究,多半是看导师西季维克的面子。倘若不是遇到一个人,他也许终身都将坚持唯物论的世界观,这个人就是派普夫人。

一八八五这一年,关于灵学研究的事情有:“美国灵魂与精神研究学会”成立;霍奇森与布拉瓦斯基夫人在孟买纠缠;“英国灵魂与精神研究学会”出现内讧,争端起源于灵派信徒和科学者之间,因此可以见出灵学研究实是走在刀刃上,稍不留意便滑到邪教门里去了。这一年,派普夫人二十六岁,她的通灵禀赋只在亲朋好友中间流传,当然,没有不透风的墙,有时候,人托人的,也会接待陌生人。这一日,来请求招魂的客人是威廉?詹姆斯的岳母,就这样,一位隐于坊间的灵媒与灵学研究接上了关系,由此而和务实肯干的理查德?霍奇森结下了称得上“永恒”意义的友谊。

直到两年之后的一八八七年,霍奇森受老师西季维克派遣,去到波士顿,帮助式微的“美国灵魂与精神研究学会”重振旗鼓,工作之一就是见派普夫人。他是本着打假的意图,打假并非颠覆灵学研究,而是为剔除伪灵学,扫清道路,使灵学健康发展。《猎魂者》将霍奇森与派普夫人交手写得又紧张又谐谑,非常戏剧性。通常灵媒都有一位导灵,如同中国民间社会里的神婆,也有地方称关亡婆,一旦入化境,就摇身一变,音容举止全成另一人。但在关亡婆,变成什么人都是随机的,也就是说,变成请灵者求见的那一位故人,然后与之对答。在英美灵媒,却是由专人承担这一角色。书中写道:“派普夫人的‘导灵’自称为法国人,名为菲纽特博士,生于一七九零年,卒于一八六零年,”派普夫人被菲纽特博士附上身后,立刻,“从纤弱淑女变成粗鲁男人”。灵魂研究者大约费了不少功夫,去查证这位菲纽特博士究竟何方人士,结果一无所获。

初次接触,霍奇森被这个来历不明的家伙弄烦了,直指他就是个“假货”,菲纽特也火了,宣布再不和“这个男人”说话。但似乎双方都咽不下这口气,决定再来一个回合,所以,霍奇森又一次来到派普夫人府上,而菲纽特显然也是有备而来,他带来霍奇森已故表弟的口信。这一回,霍奇森从头到尾默默地坐在椅子上,显然受了震动。可是,还不够折服他,霍奇森并不就此罢休。他使出侦探破案的手段,对派普夫人严密监视。监视包括跟踪,检查来往信件,搜索社会关系。一个月的辛苦工作过去,事实证明了派普夫人的清白,却也激怒了派普夫人,深感受到侮辱。与那些出身底层的灵媒不同——灵媒们往往是在市井社会,生活贫贱,意识混沌,境遇又使得他们言行举止鄙俗粗陋,信誉度很低。而派普夫人却是在中产阶级,受过教育,具备良好的修养。事情就这么一波三折,也应了中国人一句老话:不打不相识,最终,他们还是结成一对合作伙伴。在派普夫人,她也很期待有人来帮助她解开这个谜,那就是她为什么会有这种古怪的禀赋。可以想象,这种禀赋并不是十分令人愉悦的,窥见那么多陌生人的私密,不仅惊惧,还很忧伤。

无论之前还是之后,灵学研究都曾经和将要遭遇形形的灵媒,可是没有一个具有派普夫人高超而且稳定的通灵能力,从某种方面说,也许正是派普夫人的教养帮助了这种特异功能的持久。她沉静,文雅,理性,实事求是,一点不神经质,而灵媒们免不了都是精神兮兮的。在对灵幻现象进行普查,几乎必定无疑会遭受挫败的过程中,因为有了派普夫人的存在,而鼓舞起沮丧的心情。无论有多少骗局将通往幽冥的道路阻隔,可是,派普夫人让人相信,终还有一条通道传来那渺渺世界的信息,游丝般的,一触即灭,若明若暗,若即若离,维系着和我们的联络。

灵魂与精神研究,在科学与伦理的动机之外,有没有其他的需要呢?不知事实如此,还是出于本书写作者个人的观念,我们从《猎魂者》中,还看见这项研究事业更被一种私人化的情感经验推动着,那就是亲人亡故的伤痛。近在身畔的人忽然间不在了,令人难以接受。他们究竟去了哪里?科学祛魅固然不错,可是,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其实是面临更大的虚无。就好比霍奇森在派普夫人的导灵菲纽特博士口中得到了故人的消息,应该是会感到一些儿慰藉吧。这慰藉表明降神会也罢,通灵术也罢,并非完全无聊,除去满足庸人的猎奇心,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着感情的需要。那一个无数生命去往的彼岸,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?又与此岸保持如何的关系?是存在的一个巨大黑洞。倘若能有丝毫,哪怕丝毫的信息传来,就可让这边所谓“活着”的人——不是吗?倘若“死亡”不再是原有的概念,“活着”就不定是活着——所谓“活着”的人大约就可对“死亡”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。尤其是当宗教不再能够维系生死之间的连贯性,神学被实证科学揭开了神秘面纱,科学能不能继续前行,突破壁垒,打开另一个通道,让人遥望彼岸呢?

前面说起过的埃德蒙?盖尼,“英国灵魂与精神研究学会”创建者之一,与费雷德里克?迈尔斯一同负责“灵异幻象”的那一位富家子弟,一八七三年,他的三个姐妹在尼罗河游船,发生意外溺水而亡,书中这么描写他的茫然:“关于生命之有限,科学家们给出了精确无比的定论,但他不知道他们是否弄错了。”

一八七六年,费雷德里克?迈尔斯深爱的安妮?马歇尔沉湖自杀。她本是迈尔斯的表嫂,当表兄罹患精神疾病送入医院,迈尔斯一边为表兄寻医求药,一边安抚表嫂,他的努力付出没有奏效,却坠入情网,深陷不可自拔。之后的岁月里,他恋爱结婚,生儿育女,但从来不曾忘记安妮。为了与冥界的安妮联络,他见过无数灵媒,结果总归是真假难辨,有失望有鼓舞,直到将临二十世纪之际,他遇到一位新灵媒,英国的汤普森太太,她给迈尔斯带来了一个幽灵,“简直明亮得像上帝”。与汤普森太太的导灵“小耐丽”的谈话,迈尔斯没有纳入调查的记录,这是属他个人的隐私,他独自占有了。但他公布说,汤普森太太给了他一份预言,那就是二十世纪过后,他将与安妮聚首。

一八八五年,威廉?詹姆斯的小儿子小赫姆,一岁半,感染了母亲的猩红热与百日咳,夭折了。前面说到威廉?詹姆斯的岳母去见派普夫人,就是为了这个可怜的小外孙。对这转瞬即逝的至亲骨肉,威廉?詹姆斯无以寄托哀恸,他给亲友的信中写道:“他应该还有一次机会可以活得更好,肯定就是现在了。”其实是以来世的想象来说服自己,接受伤心的现实。在此,这位哈佛大学的哲学教授与中国民间的生死观简直不谋而合。对于早逝的孩子,人们通常会这样劝解自己和他人,那就是:他是来骗骗你的啊!意思是别当真了。《红楼梦》高鹗的续书中,最后一回里贾宝玉科考后弃家而去,父亲贾政说道:“岂知宝玉是下凡历劫的,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!”高鹗的续书不可与曹雪芹同日而语,粗糙许多,处处可见村俚乡俗,这话想也是从坊间得来。在中国知识阶层,没有严格意义的宗教,而古老偏远的乡村社会,自会生出慰藉精神的法则,难免是鄙陋的,但基本路数却与宗教接近,承认灵魂与肉体的相对关系。威廉?詹姆斯的思想追索,在很多处与中国人殊途同归,他毕十二年时间精力完成的《心理学研究》,依《猎魂者》所介绍:“他甚而进一步提出更具风险性的假设,提出人际关系组合的另一种可能性,即超出人眼可看到的物质现实局限而形成的另一种人际关系。”这就极近似于“缘”的说法了。

一八八八年,埃德蒙?盖尼前往调查一幢著名的“鬼屋”,在酒店客房里猝死。死因迷离,有一种猜测,是过量服用帮助睡眠的氯仿。他的妻子答谢朋友们的吊唁,信上写道:“他现在会比生前更快乐……我觉得,要是我从未听说过‘灵魂不朽’的说法,现在我也会相信他并未消失……”话语中很微妙地表示了讥诮,还透露出他们并不是一对亲密的夫妇。盖尼心思不在俗世的生活,他就好像是他著作的名字——《生者的幻影》。现在,他终于到了朝思暮想的冥界,会不会传来几些消息呢?他可说是一位先驱者,在他之后,还会有同道者继往开来,那将是本书《猎魂者》中最激动人心的章节。

一八九二年,威廉?詹姆斯的考验又一次来临,他的小妹妹爱丽丝患癌症去世。辞世前,爱丽丝对灵魂学说表现出极大的反感,她对威廉哥哥说:“我希望,那个讨人厌的派普夫人别口不择言地拿我不设防的灵魂说事。”要等灵学来克服死亡恐惧还远着呢!

同一年里,理查德?霍奇森的好朋友,哲学系学生乔治?佩鲁,在纽约中央公园坠马身亡,年仅三十二岁。生前,他与霍奇森争论有无灵界存在,说道,倘若真有那个世界,而他又早一步离开人世,他一定会现身,来为灵学研究作证。只有年轻人才会百无禁忌,口无遮拦,说出这种不吉利的玩笑,因没有领教过命运的不测。而这一回,正巧或者正不巧,一语成谶。

距离乔治?佩鲁去世五个星期,派普夫人徘徊于灵肉之间的呓语中,忽然出现一个新的声音,道出“乔治?佩鲁”这名字。就是从此刻开始,导灵菲纽特博士销声匿迹,取而代之以gp——霍奇森为这个新人格起的名字,用乔治?佩鲁姓名的首字母——gp希望用自动书写来沟通,于是,派普夫人手中的铅笔便在纸上移动起来。霍奇森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事资源,甄别检验gp是否真的是乔治?佩鲁的灵魂,比如请来他的亲友与他对话,也夹杂着陌生人,类似警局请目击证人认人。一些极其私密的细节从派普夫人的铅笔尖流淌出来,举座皆惊,没错,就是他!测试引起的狂乱平息下来,gp进入宁静的交谈。我并不介意《猎魂者》记叙所根据材料的客观程度,我只是为它所描述的景象动容,即便是在一个多方合作的虚拟之下所产生——当通灵会已经制造如许繁复的骗局,又有如许不可思议的魔术诞生,还有什么是人力不逮的呢?那生者与死者的遥相远望依然透露出无限的哀伤与欣悦,对话是这样的——

gp通过派普夫人的书写说道:“一开始我什么都分辨不清。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,你知道的,吉姆。”在座的名叫吉姆的朋友问:“你发现自己还活着,难道不惊异吗?"gp说:“惊异极了。这大大超出了能够解释得通的能力。现在,我已经完全弄明白了,好比在太阳底下看清一切。”

从冥界终于传来合作的声音,要与这物质世界联起手,建立起实证与信仰之间的桥梁。当二十世纪即将来临时候,那一个英国灵媒汤普森太太,她的导灵,多年前失踪的女儿,小姑娘耐丽,曾经预言新世纪的拂晓过后,迈尔斯会与安妮重逢。这一句灵媒之言可视为隐喻,那就是跨入二十世纪之后,事情会发生本质性的转变。被预言跨过冥河去往灵界的迈尔斯举步之前,一九零零年八月二十八日,西季维克先行一步,去世了。第二年,一九零一年一月十七日,迈尔斯死于肺炎引起的窒息,留下一份残稿,题目为《人类性格与其肉体死亡后的存活》,由霍奇森接手,但是看起来,却更像是迈尔斯以自身的实践来完成这部论述。埃德蒙?盖尼早在一八八八年六月二十三日亡故。至此,灵异研究的排头兵全部故去,又好像是一次集合,集合起来探涉那个未知的世界。这边的人等待他们传递来消息。有了gp的来临,这份期望不再是荒诞不经、异想天开了。

然而事情却似乎走在了下坡路,一九零五年早春,派普夫人的丈夫去世,由于伤心还是另有说不明的原因,比如磁场改变,派普夫人的通灵能力下降了。gp甚至预言派普夫人客厅里温馨的聚会时日不长了,就好比中国人的古话,千里长席没有不散的时候。然后,这年的深秋,有一晚,理查德?霍奇森望着满天寒星,说道:“有时候,我都等不及想到那边去。”不幸的是,又一次一语成谶。十二月二十日,霍奇森在手球比赛场心脏病突发。就在这一天夜里,派普夫人平静的梦中闯入一个男人,酷似霍奇森,独自走入一条隧道的入口。

霍奇森与派普夫人长年合作,已成为心神相通的朋友,他们之间应该有着较为畅通的桥梁,果然,他来了!派普夫人的铅笔写下这样的字句:“能来我真开心,但太艰难了。我明白了,为什么迈尔斯很少出来。我必须走了。我待不下来……”真是伤心啊!那是个什么样的世界,有着什么样的秩序,人还是不是原来那个人,事还是不是原来那个事!盖尼,西季维克,迈尔斯,现在又加上霍奇森,他们前赴后继,涉向空虚茫然之中,攫取无形的真相。

在那个世界里,事物是否还保持原有的形态?就像诺拉,西季维克夫人,“英国灵魂与精神研究学会”的开创元老之一,她出于正统科学严格的本能与训练,第一个提出,为什么会有穿衣服的鬼魂?这问题乍听来很荒唐,细究却颇有意味。假如我们都能接受,如书中所说“鬼魂代表的是一个亡者之灵,或曰精神能量”,那么,如何解释衣服这样的身外之物却能够一成不变地显现,在那虚空境界中,它们持有着什么样的能量呢?诺拉因是负责调查鬼魂,她首先需要甄别鬼魂事实的客观性,而穿衣服的鬼魂更像是一种想当然,或者说接受了生活经验暗示的错觉。就好像要帮助回答诺拉这个疑问,逝去的人们开始发出信号。

玛格丽特?福润夫人,丈夫是剑桥的哲学教授,本人则在另一所学院任古典文学教员,和西季维克、迈尔斯夫妇交往甚密,耳熏目染,受到灵魂研究吸引,朋友去世之后,便生出要与冥界联系的念头。她独自练习“自动书写”,三个月来,在胡涂乱抹的希腊语和拉丁语之中,忽然出现了“迈尔斯”的字样。福润夫妇的女儿海伦,也在练习“自动书写”,她的笔下也奇异地出现同样的字句。此时,远在美国波士顿的派普夫人,并没有受过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教育,使用英语“自动书写”,但是内容竟然与英国这一对素昧平生的母女交迭互通。于是,交叉通讯浮出水面。更重要的是,在交叉通讯的实验中,灵媒表现出高于自身的智慧和教育,比如,派普夫人的导灵,又是一个新人格,教区长,接受拉丁语的指令在纸上画下图式,这是一个新成就,它从某种方面提供了灵魂存在的证明。

交叉通讯的范围继续扩大着,就好像人世间藏匿着一个信息辐射的网络。这一日,“英国灵魂与精神研究学会”收到印度的来信,写自一位名叫爱丽丝?吉卜林?佛莱明的女性之手,是著名作家拉迪亚德?吉卜林的妹妹。信中说,她自觉具有通灵的特质,读过迈尔斯的,由霍奇森最后完成的书《人类性格与其肉体死亡后的存活》,因不想让人以为荒唐,一直保守着秘密,但是近来却有一些事情令她困惑,按捺不下。在某一日的自动书写中,那些潦草无序的笔迹联系成相当具体的指示,其中有“迈尔斯”的名字,极为神奇的,让她把信寄给剑桥的福润夫人。佛莱明夫人并不认识福润夫人,但她自动书写描绘的福润夫人的客厅就好像她是一位常客……鬼魂究竟穿不穿衣服暂且难说,可是有一点,在那个与此界不同质的空间里,它们似乎是摆脱了生前的某些束缚。它们的行为脱离了原先的轨迹,留给人们漂移的印象。他们漂移地寻找前一世的遗踪,令我想起作家李碧华的小说《胭脂扣》,鬼魂如花到世间寻找爱人十三少,找到第五天上,渐渐绝望,她说:“一望无际都是人”,何等凄凉!《猎魂者》中的灵学研究者,却终于联络上了,在那些降神会上——“私下开的玩笑,亲密时分的细节,尴尬的回忆……”又是何等的亲切,慰藉着饱受丧失痛楚的心。倘若灵魂真的存在,我们对生死聚离的感受大会不同,生命不再是有限与间断的,幸福的观念也许有所改变。

然而,交叉通讯的实验是相当危险的,因为不需要现存条件的制约,无限地扩大范围,更加难以取证,连同已经受到考虑的事实都变得脆弱起来。派普夫人又一次受到主流科学界严苛检测,主持检测的是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斯坦利?霍尔,是灵魂研究公开反对者。检测的结论是:第二人格症。斯坦利?霍尔校长的助手艾米?坦纳,出版了新书《对灵学的研究》,则是从现代心理学及社会学的方法,详细分析派普夫人双重人格形成的原因。可能是因为女性富于幻想的天性,她还是为派普夫人的异能留下一条出路,那就是,超能力也许会受疾病与年岁的影响增强或者减弱。

前一世纪的八十年代,盖尼和迈尔斯搜集问卷,经过筛选甄别,汇编超自然事件,因工作巨大,中途招募了第三位合作者,牛津大学研究生弗兰克?鲍德莫,共同完成这本奇书《生者的幻影》,于一八八六年出版。一八八七年一月,威廉?詹姆斯所写的评论发表在主流科学期刊《科学》杂志上,无论它受到了多么强烈的指摘与讥诮,但是回想起来,却可说是超自然研究的全盛时代。风华正茂的科学、哲学精英,积极昂扬地工作着,未知世界初露端倪,好比雾里看花、云中探月,待到云消雾散,反倒什么也看不见了。埃德蒙?盖尼和迈尔斯先期去世,一九一零年八月十九日,弗兰克?鲍德莫溺毙在湖水中。要说,《生者的幻影》三位作者的死亡都有些诡异,好像染了他们投身的事业的魅影。

“英国灵魂与精神研究学会”的新任主席,西季维克的遗孀诺拉?西季维克,不再像过去那样勇往直前,并不是说她要放弃什么,而是她重申了谨慎与严格的原则,强调学会工作应当服从科学研究程序的定义和操作。

最可信的灵媒派普夫人在斯坦利?霍尔校长几近折磨与侮辱的测试之后,正式宣布退休。

……

就在弗兰克?鲍德莫溺毙之后一周,一九一零年八月二十六日,威廉?詹姆斯去世了。顿时,小道消息满天飞,四处都是威廉?詹姆斯亡灵显现的传闻。其中,某位灵媒的降神会上送来一个口信,听起来,与威廉?詹姆斯的精神相当接近,它说的是:“我很平静,平静——无论是我还是全人类。我意识到有一轮新生命,远远高于在我身为尘世凡人时所能料想到的一切。”当然,更可能是一位熟读过詹姆斯理论的崇拜者的杜撰。波士顿联众教堂的牧师宣称他感受到詹姆斯亡灵的接触,引起“灵魂的震颤”。这似乎又与威廉?詹姆斯的世界观颇不一致,他以终身而不懈投入灵魂的研究,前提是他放弃有神论的传统宗教观念,因此很难解释他在身后去拜访一位牧师的行为。事情的结尾多少有点荒唐,是由《纽约时报》向爱迪生求教,此时,爱迪生正攻克一个新课题,就是让无声电影变成有声电影。至此,已经非常像王尔德的鬼故事,《坎特维尔鬼魂》,美国人用平克顿牌去污剂擦拭鬼魅的千年血迹。但爱迪生最后的回答又使尾声一幕回到正剧上来,他说:“我们的生命太有限,无法理解一切。至今,我们还不能掌握那真正宏大的奥妙。”看起来,科学尽管严格遵守已知世界的法则,但对未知的世界依然抱着敬畏的态度。它有一句说一句,对不曾证实存在的,且不敢轻举妄论,而文学,尤其是小说,则欣然接过手去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