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一十九章 观音桥事变

百年争战 路人四九 947 字 2个月前

第二百一十九章 观音桥事变

1884年6月6日,杜森尼中校率兵八百,自河内北进,15日,进抵北黎。

广西巡抚潘鼎新闻讯,惊叹:北黎距谅山百里之近,吾军驻地屯梅、谷松等处,皆在谅山百数里以外,其地偏僻荒凉,大军久驻,米粮早已无可采办,需从南宁购买,由龙州节节运送前往。其间道路遥远,舟车不通,只靠人力转输,难资接济。枪炮子药等笨重物品,运解尤觉维艰。

湘将王徳榜道:法人逼近,吾等战否?

潘鼎新道:战亦违旨,退亦违旨,徒呼奈何?

潘鼎新言罢,速即电奏:十九日探报,法兵来至屯梅、谷松以外,我军防守戒严,似此则与福使廿日派兵往巡之语相符。若未经说明往来巡边,一旦见仗,败固不佳,胜亦从此多事。且驻军屯、谷,实在边界百数十里之外,显与调回边界议约相反,若一意与战,较易著手。似此进退两难,乞与总署明示以定办法。

慈禧太后接奏,迅召诸军机与醇亲王奕譞、两江总督左宗棠等议商,慈禧道:法人置既签条约于不顾,先是逼迫越人焚毁我颁之印玺,复又遣兵犯我之驻地,实属可恨。

奕譞道:依照直督李鸿章与法人所签条约第二款,三个月后方乃接防之时;潘鼎新所奏与福使廿日派兵往巡之语相符,奴才不知此与哪条相符?

慈禧太后道:左大人何意?

左宗棠道:中法简明协议曰,法国与越南停战,中国撤回北圻各防营,中法永敦和好。既敦和好,何必荷枪实弹,往巡我地!窃谓和局可暂不可常,其不得已而出于战,乃意中必有之事。北圻乃吾西南屏障,法人得陇必望蜀,迨全越为法所据,将来生聚、训练、纳税、征粮、我国何能高枕而卧?若各国心生歹念,鹰眼四集,圜向我国,势将狧糠及米,何以待之?此固非决计议战不可也,议和之应从缓。臣今春有增灶之请,意在令黄少春纠集旧部,添造水师船只,会同王徳榜札饬刘永福挑选熟悉海战弁丁,为其管带驾驶,冀收桑榆之效。倘蒙谕允,臣亲往视师。窃自揣哀庸无似,然督师有年,旧部健将尚多,可当丑虏。揆时度势,尚有可为,冀收安南仍列藩封而后已。不效则请重治臣罪,以谢天下。此一劳永逸之策也。

慈禧道:左卿卓著勋绩,复又良言诤语,着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;左卿年逾七旬,着加恩毋庸常川入值,遇有紧要事件,预备传问。并着管理神机营事务;所有应派各项差使,均着毋庸开列,以示体恤。左卿既言非决计议战不可,速传谕旨:两广总督张树声株守黄埔,因循守旧,与时不符,即褫其职;著山西巡抚张之洞署理两广总督。直隶总督李鸿章,不必再就巡查边境一事向法人照会,如法军寻衅,则准备决战。滇、桂各军,倘未奉旨移扎以前,彼或逼战,我军自不能不回击,在我亦不能任咎也。潘臣鼎新,务必严饬各营仍扎原处,不准稍退示弱,亦不必先发接仗,倘法兵竟来扑犯,则衅自彼开,惟有与之决战,力遏凶锋。

1884年6月23日,杜森尼一军抵达北黎观音桥,清军已革总兵万重暄遣四使者前来问询,杜森尼拒不奉迎,万重暄万般无奈,亲至法人营前,道:天津款议既成,尔等务必依约行事,何得复生枝节!

杜森尼怒曰:我奉命而行,和与不和,战与不战,三日内定取谅山!

万重暄忿然而去,杜森尼怒火中烧,刃毙二清使,枪毙一清使,扬言一小时后接管观音桥,三日之内定取谅山。

万重暄义愤填膺,即饬各部严阵以待。

一小时后,杜森尼督军疾进,万重暄俟法军攻扑近前,即令枪炮对施,各勇分路绕出,鏖战二时,万重暄又令大队冲出,三面截击。

法军不支,拼命奔溃。

重暄收队查点,毙伤法军一百余人,自身亦伤亡三百余。

观音桥大捷,前两广总督张树声迅奏:本月初一、初三等日,法兵至北圻谅山、观音桥等处无故扑犯我营,衅自彼开。我军已与之接仗获胜。法兵经此惩创,自可遏其凶锋。第恐其不得志于北圻,势必至中原沿海各口岸及台湾、琼州等处肆扰泄愤。亟应格外防范,以备不虞。

慈禧太后观奏,迅谕:着李鸿章、曾国荃、彭玉麟、穆图善、何璟、张树声、张之洞、刘秉璋、陈士杰、倪文蔚、陈宝琛、吴大瀓、张佩纶等督率各军,认真操练,并随时严密侦探,务期有备无患,毋稍疏虞。将此由六百里各密谕知之。

1884年7月9日,法国总理茹费理照会大清驻法公使李凤苞:清国兵若不撤,款亦不赔,法军必将占踞福州、基隆一二地方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需登录 )